新闻媒体
中国北京国际绿色建筑及节能展会介绍
以智能制造驱动建筑业高质量转型
以智能制造驱动建筑业高质量转型
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早已成为现实。
自2016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文件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从顶层设计高度,大力推广实施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领域发展革新也备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1月,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给出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配套的措施,其中22个省市均已制定装配式建筑规模阶段性目标。例如,北京、江苏、浙江、湖南等省市提出,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广东省提出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
根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最新公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首选品牌榜单,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大住工”)位居装配式施工类第一名。经过20年的发展,远大住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取得了哪些可供行业借鉴的发展经验?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经营报》记者日前对远大住工董事长张剑进行了专访。
安全是颠扑不破的底线
《中国经营报》记者:据了解,远大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生产销售远大中央空调为主,从1998年开始进入全新的建筑工业化领域,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当时为什么要投身建筑工业化领域?是什么让您和公司为此坚持了20年时间?
张剑:我最早成立远大,是在1988年,当时是以热能技术成立了远大热工研究所,我可以说是远大的第一个员工,因为这个名字是我取的。在1992年的时候,正式成立了远大空调,研发出第一台商用中央空调主机,当时销量做到了世界第一。
我人生和事业的转折契机发生在1994年,当时我去日本谈合作,偶然的机会看到日本“一户建”的整个实施过程,上午8点开工,傍晚前后即可入住。这种闻所未闻的新式建房方式当时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中国的房屋建造方式却非常的粗放和落后,我觉得像这样高效、工业化的方式,一定会是中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外我认为,全世界工业发展进程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工业发展起来了,生活好起来了,但环境不好了。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最小的对环境的影响来达成美好生活?
很多绿色能源投入非常大,但在能源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实际上,最好的“绿色能源”不一定是新型的能源,而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节能!
当年做空调要想再提升一个百分点的能效是非常难的,但建筑的节能这块还是一个空白,只要稍做努力,大幅降低建筑能耗是非常容易的。于是当时我就考虑,如果能够用最少的资源、最少的能源消耗来造房子的话,对企业是一个机会,对社会是一件好事。“远大”这个名字,就有追求长远利益的意思。
建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产品,建筑业想真正地健康发展,一定首先要确保安全,这是最不可动摇的底线。而建筑工业化改变的只是建筑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建筑的形态与结构,实现的目的是质量好、工期短、成本低、环境友好,这是它的本质。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过去20年的实践中,远大住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取得了哪些可供行业借鉴的经验?
张剑:在人类的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同样,我认为建筑业也需要多次革命。
2008年以前,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技术储备,实现建筑工业化1.0到2.0的工作,用机器来代替人。与传统手工建筑方式不同,装配式建筑讲究的是工业标准化的建筑理念,最终将传统建筑方式改造成制造业的管理模式。为此,远大住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能为客户提供集研发设计、制造、施工、运营服务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确保建筑全流程质量、进度与成本的全面可控。
但这样做还不够,如何让建筑业的组织效率更高?那就要进行机械化、自动化的改造升级,再进一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通过工业物联网来极大地提高组织效率。
2008年以后,我们成立了一个在当时人们看来莫名其妙的部门——数字化运营中心,我们要在一个虚拟空间里完成实体空间里要发生的所有动作和所有工作,把变量和不变量进行规范,再映射到实体空间中,通过系统中的各种软件来实现协同,也就是现在的工业4.0。
从2008年到现在的10年间,远大住工集中力量实现建筑行业的第三次、第四次革命,希望实现真正的智能制造,也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CPS智能制造系统,预计今年下半年正式上线。在这一系统中,人只做数据的采集者和执行者,建筑上下游的协同靠系统来完成,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
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这个行业是不可能只靠一家公司单打独斗的,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打造“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开放生态。所以,在2015年底,我们面向全球推出了“远大联合产业合作计划”,寻找与我们有共同价值观、发展愿景的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将我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以输出品牌、输出技术、输出管理、参与投资的方式,与合作伙伴的优势进行高效整合,共建产业生态。到目前,“远大联合”在国内已落地超过100座城市,拥有百余座生产制造基地,基本实现了中国重点城市的战略布局。
厚积薄发才能站稳风口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年来,在国务院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要求下,装配式建筑领域备受关注。其中,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在您看来,目前装配式建筑面临着怎样的政策环境?还有哪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张剑:应该说,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好已经非常明确。国务院提出要争取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10年达到30%,对一个产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广,国家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扶持力度加大,市场对于政策红利的反响也很热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入其中。但因为涉及到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牵扯到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装配式建筑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建筑业要改变大而不强的状况,必须告别简单的价格竞争、低水平的竞争,这需要重构行业生态,进行整体性的转型升级。
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的软硬件建设还很薄弱,缺乏工业化技术的支撑和工程实施经验,严重影响项目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远大住工的整体解决方案,是从设计端就开始采用工业化的思维和方式,我们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是遵循“保护环境、提高质量和效率、不改变成本、不改变设计、不改变总包”的原则,适配性更强,市场接受程度更高。
《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您所说,装配式建筑面临着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但另一个现实是,目前行业里只有远大住工等少数几家企业做出了规模,装配式建筑在整个建筑行业的占比也还并不突出。是因为技术门槛太高还是这个行业不好赚钱?
张剑:中国人常讲一句话“时势造英雄”。过去建筑业的工业化时代没有来临,有足够的劳动力,同时又不太注重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建筑业的门槛很低,有创新想法的人不多。
现在有句话说“找到了风口,猪也能飞起来”,现在有一些企业也都着眼在找机会,追求风口,而不注重耕耘,在市场和政策环境明朗之前大家都不愿意投入。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最好的发展是积累,做不到沉下心积累,即使风来了,也不一定是你在风口上。
一个行业的转型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很明显,建筑工业的现代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来积淀。从对产业升级的理解,到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再到建设完善自身的服务能力,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现在才算真正搞清楚长远的发展之计,实施智能制造。远大住工最大的竞争优势就在于我们之前走过的弯路和试过的错,专业加专注才能走稳、走好。